在现实中不断碰撞的通识教育

育儿 来源:人民网 2022-10-27 18:00 阅读量:8654   

在现实中不断碰撞的通识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通识教育长期以来占据重要地位可是,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往往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他们更注重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家长也想加强孩子的专业课程毕竟这可以增加他们毕业后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优势通识教育就是这样在现实中不断碰撞变化的尽管通识教育在美国高校中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改革得到了提升,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1.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

巩固宗教权威的萌芽阶段在美国历史上,宗教的绝对权威曾经为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美国的基石之一是新教当时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虔诚的宗教成员伴随着宗教权威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逐渐确立,这一时期通识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通识教育逐渐开始立足于美国社会的现实,统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前沿热点等基础和知识,在阐释经典文学的同时包含社会,政治,文化观点,并将这些观点融入经典的阐释中,从而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时期伴随着宗教价值的逐渐式微,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也开始逐渐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南北战争后,基于国家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受德国大学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的影响,美国高等教育开始向以专业教育为主的科研型教育转型美国高校开始寻求变革之路,其中自由选课制最为突出起初,这种制度确实满足了不同学科,不同发展的学生的课程要求,但这种自由选课的制度也造成了学生偏科严重,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知识基于这种情况,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洛威尔开始在哈佛大学推行集权与分配制,这是美国大学实行的专业课—选修课—通识课三位一体教育的主导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现代工业空前发展,促使知识大量更新,通识教育也面临新的变革1945年,哈佛大学出版了《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有教养的人,并结合美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需求,详细制定了课程框架,课程内容,参考文献,教学大纲和教学规律《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也被称为美国通识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两年后,杜鲁门总统的高等教育委员会出版的《民主与高等教育》明确列出了通识教育的目标,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学生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这两份报告的到来,开启了美国通识教育的黄金时代,确立了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课程体系中的法律地位,明确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补关系

重建价值共识的犹豫期受美苏争霸和多元文化主义,自由主义,价值相对主义交织的影响,通识教育受到了挑战,进入了犹豫期如何重建价值观的共识和通识教育的权威,成为这一时期美国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高校试图通过增加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中断或减少美国历史和西方文明课程来缓解这一问题,但收效甚微直到1977年,哈佛大学提出了核心课程计划,主张在本科教育中,除了专业课和选修课之外,再增加一套新的核心课程这套新的核心课程不仅要考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要考虑共同文化和多元文化同时要灵活规范,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发掘多元文化,凝聚文化共识,重塑价值共识

全球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国也将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提升到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位置原有的核心课程计划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识教育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挑战为了避免以往通识教育课程中的片面性,比如过分追求知识的深度而忽略了广度,或者过分追求知识的广度而忽略了深度等等2007年,哈佛大学发布的《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将通识教育的目标确立为价值塑造和公共责任培养基于这一目标,2013年,以专业—选修—通识教育为结构的通识教育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正在将美国的通识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2.将普通教育与社会现实相分离的挑战

美国通识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来自市场和就业的压力正如伊莱·德怀特教授所提到的,美国本科通识教育处于危险之中通识教育课程正在失去动力,因为外部压力要求学生用更短的实践时间完成本科学业,培养出可以立即就业的毕业生这些要求优先于高等教育的目标学院和大学很少关注学生如何理解他们所选择的教育的性质和目标这导致一方面,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学生进入大学的目标非常明确,他们更注重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工作岗位萎缩,经济压力增大,家长也想加强孩子的专业课程毕竟这可以增加他们毕业后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虽然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创新得到了提升,但仍然没有真正让学生意识到其重要性弗吉尼亚州罗诺克学院的一位教授指出,通识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课程本身,而是这些课程的重要性没有被学生理解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缺乏兴趣在他们看来,通识教育学习的好坏与他们的就业无关作为学生考生,求职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仍然是专业技术能力企业想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正是这种市场需求不断削弱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臃肿,结构凌乱课程臃肿的主要原因是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衡量通识教育是否到位的标准之一就是所开设的课程是否足够鉴于此,许多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从100多门到700多门不等例如,2014—2015年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数量高达574门臃肿的课程设置也导致了教育目标的泛化,课程领域的划分普遍缺乏明确的标准,课程设置中容易偏向专业课因为课程太多,导致了第二个问题,就是课程结构的紊乱,课程结构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课程结构松散随意

通识教育项目的成功取决于很多方面,但关键是大量的教师提供大量的课程总之,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可是,美国大学教师中流行不发表就去死的说法所以大学老师更愿意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上,而不是教学上,因为在美国的各大高校,任何人的聘用都不是单纯基于好的教学,任何在科研和出版方面表现出色的人都没有因为教学记录不好而被拒绝与专业教育课程相比,通识教育课程通常与教师自身的研究领域关系不大,通识教育仍然是一门需要长期深耕才能见成效的课程所以美国很多高校对它的重视程度比较低,教师的工作也很难得到合理的评价,所以教师的积极性一直无法得到提高很多高校甚至要求院系安排在院系做助教或者资历较低的研究生给本科生上通识教育课,这也是通识教育质量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

3.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维训练,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明确人生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个目标不是单靠专业课就能达到的,需要把通识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

同时,通识教育与不同类型专业教育的结合也会因为专业课程的不同,师资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这也解决了如何把握通识教育共性的问题,使课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目标是平衡学生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对宇宙有更全面,更理性的认识和思考在完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方面,首先,课程划分的过程既要保持自身的特点又要有内在的逻辑在划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接受全面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又要注重系列课程的建设,避免学习过程中出现表面问题同时,高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结合通识教育目标,科学划分核心课程其次,要建立淘汰机制,即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竞赛及时淘汰一些不符合核心课程标准的课程,保持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竞争性和流动性最后,通过建立听课制度,跟踪核心课程教与学的动态情况,加强课程的过程管理

通识教育旨在使学生获得一种专业教育达不到的视野,获得一种自我解放的能力仅靠传统的单向教学很难达到这种能力,需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除了传统的单向知识传递,还要注重师生间的讨论,体验和互动此外,面对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并与学生交流逐渐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伴随着海量开放网络课程或微课的建设和普及,也为通识教育获得更多的教学手段和课程资源提供了契机灵活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增强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兴趣因此,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超越传统的单向度的教学方法,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呼应,提高教学效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