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来源:东方财富 2022-07-26 08:05 阅读量:5735
本报告简介:
本报告在《货币政策分析手册》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货币政策+宏观审慎两支柱框架的运行原理,演进规律和协调机制,进而明确了两个框架的最终信贷传导效应货币政策锚定经济周期,而宏观审慎锚定金融周期在信贷传导方面,银行业的信贷扩张有三个约束:流动性,资本和利率,不受货币政策监管的非银行部门受到宏观审慎监管
在过去的五轮稳增长中,宏观审慎管理疏通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逐渐显现出两大支柱的协调效应。
摘要: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双支柱监管框架,可以将金融稳定的目标与传统的货币政策分离,减少货币政策调控的约束,增强中央银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两支柱框架的核心是货币政策部门和宏观审慎管理部门,但实现宏观审慎管理需要多部门合作一般来说,传统货币政策锚定经济周期,而宏观审慎政策锚定金融周期
两大支柱框架下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的相互作用是金融中介,所以我们认为从金融中介的角度来评价和研究两大支柱的协调效应和传导路径在中国更为合理从银行业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面临流动性,资本和利率三方面的约束针对这三种约束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向银行注入充足,低成本,稳定的中长期资金,缓解流动性约束,向银行补充资本,提高其资本充足率,以缓解资本约束,缓解利率约束任重道远,主要靠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从非银领域来看,涉及信用创造,金融风险相对较大的影子银行业务也被两支柱框架纳入监管视野
全球宏观审慎工具体系与中国特色: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与海外国家相比,中国的政策工具箱包括了时间和结构的工具,基本涵盖了国际上常用的工具,但分类更加细化,并做出了更适合国情的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更注重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工具的开发和应用房地产企业的三条红线政策
从五轮稳增长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的协调与分工:
1)第一轮(2008—2009):金融危机爆发时,在保就业的指导下,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时,宏观审慎尚未实施
2)第二轮(2011—2012年):欧债危机后,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略宽松。
2011年,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出台,我国宏观审慎框架初具规模。
3)第三轮(2014—2015):经济增速连续下行,货币政策稳健略宽松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造成了杠杆率高,资产期限错配,系统性风险扩大等问题央行引入MPA考核机制,资管新规出台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体现了两大支柱的相互配合与分工
4)第四轮(2018—2019年):实施稳健,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同时探索将影子银行,房地产金融,互联网金融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5)第五轮(2020年):疫情影响货币政策再度宽松,央行降准,推动LPR下行,宏观审慎政策重在信贷支持2020年社会融资规模将稳步增长,体现双支柱的调控效应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